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我司在《中国应急管理》撰文《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灾害防御》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5-02 | 点击量:765

近日,我司董事长曹飞凤博士领衔撰写的理论文章《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灾害防御》在《中国应急管理》期刊2024年第4期刊发。


这一学术成果既体现了我司团队在自然灾害防御领域的深入探索与研究,又彰显了我们在新质生产力应用方面的坚定信念与突破创新。我司持续致力于自然灾害防御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以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己任,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该文主要从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两个维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灾害防御的重点举措。

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

一是深化机制改革,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完善智能化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灾害风险的精准识别和快速响应。运用5G通信和卫星通信技术,构建覆盖广泛、高速稳定的应急通信网络,突破地理环境限制,实现灾区实时信息传递。依托翼龙Ⅱ空中通信枢纽、大中型无人机、卫星便携站、370M集群移动站等各类通信装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指挥战术通信网。发挥乡镇级防汛防台综合集成移动平台在“五断(断水、断电、断网、断路、断气)”环境下机动保障优势,配合应急消防救援队伍整建制、模块化的应急通信(轻)重型专业队伍,形成贯穿省市县乡(镇)的四级应急通信保障队伍体系。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质生产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灾害风险图绘制、灾害损失实时评估、救援物资调度等,实现灾害防控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二是强化源头管控,健全防御保障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灾害数据、地质数据、气象数据等多维度信息,利用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国土空间进行精细化的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划定灾害风险分区。创新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城市排水系统、中小河流和水库的三维数字模型,模拟不同降水和水文条件下的运行状态,提前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提高城市排水效率和河流防洪能力,同时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字化转型,采用合成孔径雷达(SAR)、高光谱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常普常新工作,建立分区域、分类型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利用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利工程等数字化平台,构建目标区域或系统的数字孪生模型,整合多元数据资源,实现对水资源、水环境及水利工程的全方位、高精度模拟与管控。

三是强化多元举措,加强防灾科普宣教。开发集科普教育、预警发布、疏散指引等功能于一体的公众服务平台,通过北斗短信、微信、IP电话、手机APP、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向公众即时推送预警信息,指导公众科学避险、有效自救。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让社区居民和志愿者能够便捷地获取灾害防御、应急处置的知识技能,从而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实践操作水平。结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将自然灾害防御知识内容制作成数字化、网络化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录播,实现优质防灾减灾知识的跨地域、全天候共享。采用结合太阳能供电与北斗导航通信技术的应急广播系统,即使在断网断电的极端情况下,依旧能保持其信息发布的功能,为灾害预警、应急调度、信息上报等关键任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

一是强化防减灾新基建,提升城乡设防能力。采用拖曳式瞬变电磁技术、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技术、巡堤机器狗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定期且详尽的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形成隐患清单并实施动态跟踪整改。开展基于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生态护坡、湿地公园、海绵城市等,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挥防洪、滞洪、净化水源等多种功能,实现源头管控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创新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排水系统、河流流域以及水库的三维虚拟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水流状态,评估现有设施的短板,为工程改造和扩容提供直观、精准的参考。运用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建立房屋健康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房屋的结构安全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是聚焦多灾种灾害链,深化预警应急联动。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气象灾害预测及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整合多源气象数据,精准预报多种灾害天气,实现对灾害链中各环节的提前预警。布设高密度的物联网传感网络,实时监测地表环境变化、地质稳定性、水文状态等重要指标,为灾害预警提供直接数据支持。构建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的物资分配效率与公平多目标优化模型,将物资分配总成本、送达时间、灾民需求满足比例等关键指标纳入目标函数,实现模型的精准化设计。运用灾害大数据、通信大数据、119智能接处警系统、智能外呼系统等信息系统开展大数据分析研判,辅助救援决策。利用飞马D20无人机开展空中侦查,采集灾害现场激光点云数据,计算滑坡区域覆土量,采集正射影像数据,形成灾前灾后航空影像对比图和叠加分析图,分析滑坡体量和埋压房屋位置情况,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人才引领科技研发,强化防灾减灾支撑。组建由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为领军人才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机会,加速其成长和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应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灾害防御领域的倾斜,以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如防灾减灾新材料与技术的攻关、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发、灾害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等。成立自然灾害防御新质生产力国家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汇聚多学科交叉研究力量,集中攻克地震预警技术、洪涝灾害模型构建、极端天气预测等关键工程和技术难题。

引用格式:曹飞凤, 陈长辉, 张丛林*.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灾害防御[J]. 中国应急管理, 2024, (4): 11-14.


 

上一篇:用安全护航发展 用劳动创造未来 下一篇:立夏来临渐炽热 饮水防暑保安康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景顺铂悦城13号楼701室-1   联系电话:0571-86099676
Copyright © 2015 浙江永邦应急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浙ICP备2022010976号-2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访问统计: